俞珊(1908~1968) 中國女演員。俞珊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其祖父 俞明震 湖南善化(屬今 長沙)人,以父係祖籍自認 浙江 山陰(今屬 紹興市),曾任 南京 陸師學堂附設雲礦路學堂監督(即校長),是 魯迅先生的尊師。俞珊的叔祖母是 曾國藩的孫女。其父俞大純為俞家長子,被熱血青年刺殺身亡,留下了俞珊和其弟 俞啟威(後改名 黃敬)等六子女。叔叔 俞大維是 國民政府的要員,任 國防部長兼交通部長。
俞珊少時就讀於 天津南開女中,後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20年代中期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精通英語、熱愛戲劇。1929年田漢至該校導演《湖上的悲劇》,邀入南國社。俞珊是南國社後期一顆 明星。
她在入社當年7~8月舉行的南國社第二期公演中主演 英國作家O·王爾德名劇《莎樂美》,生動地再現了這一求愛不得,便割下所愛者頭顱,捧著親吻的猶太公主形象,從此聲譽鵲起。接著又於第二年參加了南國社第三期公演,在田漢改編的《卡門》一劇中任主角,塑造了一個熱愛自由、富有反抗精神的吉卜賽女子形象。以後她隨京劇名伶水仙花( 郭際湘)習旦角,30年代在京、津,抗戰時至 重慶,常作業餘演出。1948年投奔 石家莊 解放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 江蘇京劇團及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
從1907年 李叔同、 曾孝穀、陸鏡若、 歐陽予倩等創辦的春柳社在 日本 東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起,劇中的女角色無不由男子扮演。如李叔同為扮演茶花女 瑪格麗特時,就毅然刮掉了蓄須,並自費钜資做了茶花女的服裝。在《黑奴籲天錄》中扮演黑奴妻的則是曾孝穀。1909年,春柳社以申酉會的名義演出根據 法國 劇作家沙陀的《女優托斯卡》改編的《熱血》,陸鏡若扮演畫家露蘭,而歐陽予倩扮演的則是為愛情而犧牲的年輕美貌的女優托斯卡。作為同盟會 領導人之一的 黃興看了演出,曾大為讚許。在演出中嶄露頭角的歐陽予倩,歸國後在陸鏡若創作的七幕劇《家庭恩怨記》中扮演小桃紅,則更為轟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簡直把人看瘋了"。後來他自學京劇,遂成名旦,當時就有" 南歐(歐陽予倩)北梅( 梅蘭芳)"之稱。
為何四位中國早期話劇的開拓者都飾演過女角呢?這是因為春柳社成立之日,正是日本新派劇興盛之時。而新派劇,是日本戲劇界在 明治維新時代吸收西方近代的演劇形式,對傳統的歌舞伎加以改造而創立的,保存了女優和旦角並存的特點。到日本留學的李叔同、曾孝穀、陸鏡若、歐陽予倩等人為學習語言和�t解日本社會,經常去看新派劇,並與 藤澤淺二郎等名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顯然,他們後來在戲中扮演女角,就是受新派劇 藝人直接影響的結果。國人大都知道 周恩來1914年至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期間,曾是 南開新劇團的積極分子,而他當年在戲中扮演的,也是女角色。真正在 中國話劇舞台上一舉成名的女演員,是南國社在1929年公演《莎樂美》時扮演女主角的俞珊。
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是由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親自創辦的。1924年開始正式招生,第一任校長楊振聲(又名楊金甫),教務長趙太侔。此二人接受任命後,即在上海、北京、濟南等地大做宣傳、廣招人材,聘請了許多剛從海外歸來的愛國學者任教,一時使青島成為名人雅士薈萃之地。如國文係主任由留美詩人聞一多擔任,梁實秋任圖書館館長兼外文係主任,田漢、洪深、沈從文等均曾先後前往授課。此外尚聘有方令儒、薑叔明、丁山、張煦、遊國恩等,師資力量雄厚。
由田漢領導的南國社是當年上海最活躍和最具深遠影響的一個文藝團體。俞珊主演的《莎樂美》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名劇,由田漢親自翻譯並執導。關於這出世界名劇的演出,田漢說:"中國劇壇過於荒涼,這樣美麗的花栽上一朵也許還有些功利的效果。"施寄寒在《南國演劇參觀記》一文中記載了1929年7月6日該劇在南京首演時的盛況:"是晚全場座位不過三百左右,來賓到者竟達四百以上,場內空氣甚為不佳。"由於當時觀眾太多,以至於劇場秩序混亂,因此從第二場開始,票價由六角提高到一塊大洋。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數目,因而遭到了觀眾的抱怨。那麽,《莎樂美》的公演為什麽會引起轟動呢?據吳作人回憶,《莎樂美》的"寫實布景"是他設計的,首次采用"寫實布景",這在戲劇界,南國社是始作俑者。再就是莎樂美"七重麵紗之舞"的配樂,用的是貝多芬的小步舞曲,由冼星海和吳作人一起演奏:冼星海彈鋼琴,吳作人拉小提琴。而《莎樂美》的演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莎樂美的扮演者,啟用了"容貌既美,表現又生動"的舞台新秀俞珊。她的表演激情四射,大膽潑辣,生動地再現了這一求愛不得便割下所愛者頭顱捧著親吻的猶太公主形象,從此聲譽鵲起。她那張求愛不得便割下所愛者頭顱捧著親吻的劇照,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形象,直至2003年,還作為標誌性的畫麵用在了新出版的一部《插圖中國話劇史》的封麵和封底上。
1930年,俞珊又參加了南國社的第三期公演,在田漢改編的《卡門》一劇中任主角。因為她的個性和舞台形象十分適合具有叛逆性格的角色,塑造了一個熱愛自由、富有反抗精神的吉卜賽女子形象,所以評論者予以高度評價:"俞珊演得熱情潑辣,十分動人。"
俞珊塑造的莎樂美和卡門的藝術形象,深得中國觀眾的喜愛。在她當年的追星族中,竟然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詩人徐誌摩。
徐誌摩當時就在南國藝術學院任教,和陸小曼住在上海四明村臨街的一幢樓�Y,房子共有三層,寬敞明亮,其中三樓是徐誌摩的書房,厚厚的地毯、精致的椅墊、牆上釘著些斑斕的蝴蝶標本和一幅俞珊《莎樂美》的劇照。而在劇照旁掛著的,竟然是俞珊的一件舞衣。這就說明,徐誌摩拜倒在俞珊的石榴裙下,不僅到了癡迷的程度,而且在陸小曼麵前也毫不掩飾。
有一次,俞珊到上海演出,徐誌摩和幾個追星族擠到後台看俞珊化妝,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沒想到徐誌摩不知是書呆子本性,還是詩興大發作,居然急急忙忙到處找,結果還真的找到了一隻痰盂,一本正經地雙手捧著痰盂,口中喊著"痰盂來哉!痰盂來哉!"一路小跑送到俞珊麵前,大獻殷勤。
在演《卡門》時,俞珊為了塑造好卡門的形象,常登門來向徐誌摩請教。陸小曼終於"吃醋"了,說俞珊"肉感",有一種誘人的力量。因此,陸小曼常常為此而和徐誌摩發生爭吵。徐誌摩說:"你要我不接近俞珊很容易,但你也管著點俞珊呀!"陸小曼說:"俞珊是隻茶杯,茶杯是沒法兒拒絕人家不斟茶的,而你是牙刷,牙刷就隻許一個人用,你聽見過有和人共用牙刷的嗎?"……
聞一多寫完《奇跡》後的心情一定很複雜,因為這首長詩埋葬了一場無望之戀。
中國的詩評家向來有穿鑿附會的嗜好,李義山的愛情詩被他們三下五除二得出政治寄寓的高深結論,而且言之鑿鑿,必定之為鐵案而後快意。不想今日聞詩人的《奇跡》也有了這樣的好運氣,某些專家非要奉其為憂國憂民、抒發理想的政治詩。
聞詩人一生浪漫,精神世界豐富得很,可聞師母雖也粗識文字,可兩人層次差距太大,幾乎沒有共同語言。詩人來青後不久,就把妻小送回老家,一人獨居,這一點連好友梁實秋也不理解,不過梁好吃,夫人廚藝絕佳,當然舍不得老婆走。
古代中國的文人士紳可以蓄姬納妾,五四之後,老一套不能搞了,於是知識分子玩起婚外戀,一時風靡得很。梁實秋晚年回憶《奇跡》時,說得含蓄而又確然:一多情感上起了一點漣漪。聞詩人戀愛了,當然,一個有夫之婦隻能是婚外戀。相當多的研究者包括聞一多後人都認為聞一多喜歡女詩人方令孺,並且進行了諸般牽強的考證,但實際上聞詩人根本不可能愛上方詩人。他寫給好友饒孟侃的信中說,此地有個方令孺,是方瑋德的姑姑,能寫詩,手段雖嫌粗糙,但頗可調教,可以指給她一個門徑。世界上哪有用這種語氣談自己暗戀的美女的?何況《奇跡》�Y麵的那個她,用一句唐傳奇常用的話說:驚為天人。楊校長等在順興樓搞PARTY,八缺一,聞院長主動推薦方令孺,遂號酒中八仙,彼此相處,形同哥們,哪裏又會是戀人的舉動。
那令聞院長魂牽夢繞的佳人到底是誰呢,美國學者金介甫先生給出了重要線索。
聞院長愛上的是教務長趙太侔的夫人俞珊。俞珊這個女人可不簡單。早年就加入南國劇社,演戲是一流,是青大校花。以趙教務長沉默寡言的性格,俞珊這麽個愛說愛笑的美人胚子嫁給他,令人捉摸不透。沈從文作小說《八駿圖》,其中那個穿黃裙子的女子,很有可能就是影射俞珊,而教授庚則可能暗指趙太侔。至於主角達士身上就有聞一多的影子,被黃衣女子的風情打動,向自己的未婚妻撒謊遲歸。
任何女人受到男人特別是優秀男人的愛慕都是十分愉快的事,素有交際花美名的俞珊對於詩人拜倒石榴裙下想必也是心下歡喜。徐誌摩在給陸小曼的信中多次提到俞珊,據說,在聞詩人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時,徐詩人曾親自來青島警告過俞珊,請她約束自己。徐誌摩是否規勸過聞一多,不得而知,但聞一多不愧是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知道這場不倫之戀不會結出好果子,索性毒蛇蜇手、壯士斷腕,把自己的那顆滾燙的心化成瑰麗熾熱的詩句,從無了無掛礙。
奇跡也許真的降臨,就像詩中所說"半啟的金扉中,一個戴著圓光的你",但一生隻有一次。對於聞一多而言,他的生命屬於詩歌、屬於學術、屬於正義,他有他自己的誌業,戀愛不過是個插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1dvpc.firmaster.icu/3brvtu/688.html
有话要说...